飼養過程中養殖戶發現一般喂料時,魚群有時會出現炸群或吃料減少的現象,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?碰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解決呢!以下分析了造成魚兒在投餌區進食后"炸群"的幾個原因:
一、外界的恐慌。
魚食群炸群的原因有很多,我們首先要分析的是:魚食是否受到外界的驚嚇,例如突如其來的聲響,鳥兒飛過水面,有什么東西突然掉進水里等等。
二、新植幼苗。
新近放養的,投喂有小個體的魚,魚塘里還剩下往年個體大的老魚,老魚的個體與新近放養的個體相差懸殊,小個體魚被個體大的魚突然搶食而炸群。這類魚群多發生在養殖苗種的魚塘里,個體較大的老魚在爭搶飼料時,很少浮出水面,一般多在二層水中吃食,不仔細觀察不易發現。
三、寄生蟲。
魚鰓寄生有寄生蟲,尤其是體外寄生,如:螺旋藻,或魚鰓寄生有指環蟲,三代蟲等,魚在痛癢難忍的時候,會驚恐萬狀,會找些東西來摩擦身體。
螺紋頭魚
寄生性食魚所產生的食魚炸群,可在食魚過程中仔細觀察,便可看出魚體表寄生有食魚蟲,寄生性食魚蟲嚴重,就像穿了蓑衣一樣。這些魚兒還會在水面上漂浮,顯得心神不寧。
指環蟲,三代蟲
魚鰓寄生于環狀蟲體,三代蟲體,如在小規格魚苗上投喂飼料時發現炸群現象,首先是這個蟲體,首先是這個蟲體,然后是一個小蟲體,此時可以初步確定:魚鰓寄生于環狀蟲體,三代蟲體,然后是一個小蟲體,然后是那個蟲體,最后是一個蟲體,通過顯微鏡檢查診斷。隨著魚鰓寄生蟲數量的增加,再發展為大規模的炸群,如同受驚一般。
四、溶解氧過高或有毒氣。
盛盛期的水藻,在晴天時,水藻的溶氧過高,使魚鰭、魚尾及魚尾出現白色泡泡,或即將出現白色泡泡,此時魚兒就感到不適,進食時也會出現炸群。此時還會出現魚在水面上跳躍,混養魚群中最先出現跳躍的多是草魚。
水中溶氧量過高而引起的魚食性炸群,可由測定水中溶氧量來判斷,或到投料臺檢查魚鰭、魚尾是否有"氣泡"來判斷。高溶氧會導致魚鰭和尾部出現白色的氣泡,也稱為"氣泡病",或由于白色氣泡已經破裂,也可能是由于含有有毒氣體,如硫化氫氣體,沼氣等,魚鰭和尾部會有血漬并變紅,從而刺激魚產生不舒服的反應。
一個有養殖經驗的人,可以根據天氣、時間,以及池水是否處于肥沃、活、爽的狀態,就可以判斷魚群進食的原因,是否是由于池水溶解氧過高或有毒氣體過量所致。
5.底泥被攪動。
魚爭食時,跳躍會攪動投餌區域的底泥,一般來說,投餌區域的底泥層是最臟的,也是最肥的,魚會因為水中混濁的臭味和投餌區域的臭味,而出現暫時的躲避群。
魚攪動魚缸底泥還有一個原因:前一段時間,由于某些原因,魚缸進食狀態不好,魚缸進食狀態不好,或者是進食量不足,或者是進食量過大,魚缸內的水就會變酸變臭,有一部分魚缸內的水就會跟流動的、假進食的底泥混在一起,這時魚就會恢復進食狀態,或者是爭搶飼料時,魚缸內的水就會變得不夠活躍,或者是進食量過大,魚缸內的魚缸內的水就會變得不夠活躍,這時魚缸內的水就會變得不夠渾濁,異味氣體就會釋放。
6.小面積的誘餌造成炸群。
魚餌的拋灑區域不夠,例如放魚的魚兒多,放魚的魚兒少;或者是魚餌的拋料盤磨損,導致魚餌面積較??;還有就是養殖戶看魚吃料踴躍,擔心有魚吃不到,而加大了放魚的數量,造成部分魚餌沉底,自然而然就會有魚到池底吃魚餌。
拋餌機的拋料范圍和距離直接影響投料范圍和距離,拋餌機的拋料范圍和距離較大。拋料盤破裂,投餌距離縮短,投餌區域縮小,魚群大量爭相搶食,膽小、敏感的魚會被擠到驚恐炸群。此外,魚群搶食飼料的區域,也隨魚餌距的變化而變化,魚群搶食飼料時所攪動的塘水,也會引起魚餌距的變化,從而引起魚餌距的變化,在魚餌距內短期內發生攪動,造成魚餌炸群。
(鱷雀鱔)
7.捕獵肉食性兇猛魚。
水中大型魚類出現在體形較小的魚群中,或食肉兇猛的魚在捕獵捕食所食用的魚群時,當這些大型魚或食肉兇猛的魚進入魚群時,對魚的敏感性都很強,遇有危險情況時,難免引起魚群的恐慌,如果有高度警覺的魚群反應,就會立即引發驚慌的魚群"炸群"。
上面提到的魚群“炸群”的起因,說起來很簡單,但是如果不仔細觀察,找出起因,魚群中的炸群在吃魚的時候,會被誤導去找其他起因??筛鶕鲜龈鞣N原因,在事后對其進行分類處理和因情處理。